--2012年4月26日在州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
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杨龙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按照今年的工作要点,财经委承担的全州中小企业发展情况调研工作,于3月13-19日进行。调研组由常委会副主任杨龙同志带领,在副州长魏贺生、邓昌金及州发改、财政、工信、招商、统计、工商、银监等部门负责人的陪同下,分别赴东乡、永靖、和政、康乐、积石山、临夏县和临夏市的31户企业,采取以点带面、解剖麻雀的方式,详细了解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存在的主要困难问题。在县(市)人大常委会的配合下,组织召开汇报会、座谈会,分别听取了各县(市)关于中小企业发展情况的工作汇报和部分企业经营者、人大代表的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州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全州各级政府紧紧围绕州委的发展战略、发展思路和发展布局,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甘肃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国家、省、州的有关政策,以发展工业为核心,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为重点,以增加总量、优化结构、提高竞争力为主线,不断创新企业发展理念,优化发展环境,强化发展措施,一手抓中小企业的催生和成长,一手抓龙头企业的提高和壮大,促进了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中小企业已成为拉动经济的增长点、增加财税收入和城乡群众收入的重要来源、缓解就业压力的主场所,为推动全州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发展规模不断壮大,经营领域逐步拓宽。在历届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不懈努力下,我州中小企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单一到多元的发展过程。特别是近年来,全州上下牢固树立“以商促工”和“工业强州”的思想,抢抓发展机遇,创新发展理念,健全服务体系,中小企业得到了健康快速的发展。截止2011年底,全州中小企业发展到1891户,其中,工业企业1061户、第三产业企业635户、建筑企业182户,达到三上企业(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限额以上商业企业、资质以上建筑企业)标准的159户;从业人员110595人,实现总产值113.4亿元,营业收入108.3亿元,上缴税金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7.7亿元。各项指标均比“十一五”有了较大的增长。经营领域涉及皮革、毛纺、乳制品、化工、冶炼、清真食品加工、农产品深加工、建筑、建材、种植、水电能源开发等国民经济的诸多领域,创立了“古河州”酒业等30件“甘肃省著名商标”,企业形象和综合竞争力有了明显提高。
(二)区域布局初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逐渐显现。各县(市)依托地域、资源优势和品牌优势,努力打造适合当地的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布局逐步形成。临夏市形成以清真食品、乳制品、手工地毯、民族特需用品加工业为主导,建材、酒业、医药等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永靖县突出铸钢铸造、冶炼、建筑建材等优势主导产业,形成了以化工、机械制造、铸造冶炼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康乐县、临夏县、和政县、积石山县把清真牛羊肉加工、黄酒酿造、砖雕加工、林果品深加工、小水电开发作为主攻方向;东乡县形成了冶炼、建材、农产品加工、现代服务业等新型产业。
注重发挥经济园区的功能,园区的产业聚集效应已逐渐显现。截止去年底,四个省级经济园区招商引资项目就有21个,总投资23.95亿元,其中,临夏经济开发区以清真食品、民族特需用品、新型建材、生物制药为主打产业,已引进投资项目10个,总投资9.92亿元,其中7户企业已开工建设,企业投入资金4890万元;永靖工业园区集中了铸钢、锻造、机械制造等75家企业,形成了铸钢冶炼基地;广河经济开发区通过提升改造皮革、毛纺等传统产业,形成了以宏良皮业为主的皮革龙头企业,培育了以齐家坪电站为主的水电能源产业;东乡经济园区聚集了兰亚型材等43家企业,从业人员2700多人,累计投资8.62亿元。经济园区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转型升级进程,集聚高水平项目、高附加值产业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
(三)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支撑转型跨越的优势产业初步形成。积极拓宽招商渠道,强化工作措施,狠抓招商项目推介,在项目洽谈、项目签约、跟踪服务、落户建设等各个环节,竭尽全力,狠抓落实,招商引资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些大项目、好项目落户临夏,一批优势产业即将在转型跨越中发挥支撑作用。“十一五”期间,全州共推介招商引资项目600多项,签约招商引资项目437项,签约资金276亿元,落实到位资金 106 亿元。2011年共引进招商项目78项,签约资金103.7亿元。招商引资形成的固定资产占到我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三分之一,成为民族欠发达地区发展的主力军和有生力量。一是通过招商引资促进了农业产业化步伐,壮大了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如东乡铭华淀粉、开泰羊业,使东乡县两羊(洋)产业逐步形成,康乐康美牛业等项目的引进,带动了康乐县畜牧产业的快速发展。二是注重工业企业的改造升级和培育壮大,先后引进了宏良皮业、兰亚铝型材、陇滇钢材等一批工业项目,使全州工业企业数量增多,规模扩大,结构优化,实力增强。三是通过招商引资加速了水电能源开发。在目前已建成的大小60多座水电站中,有相当一部分电站是通过招商引资建成的,仅大夏河、槐树关河、洮河、南岔河等河流上连续签约开发的梯级小水电站就有20多座,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水电能源产业,在推动全州经济建设中发挥了的重要作用。
(四)龙头企业规模不断壮大,竞争实力明显增强。各县(市)认真贯彻落实州委《关于培育壮大特色经济的意见》,进一步深化对县(市)情的认识,坚持扶优扶强,对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加以重点扶持和培育,逐步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链,企业实力不断壮大,市场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临夏市重点扶持清河源等企业,加大扶持力度,引导企业进行产品开发深加工,引进高新技术和设备,提高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扩大生产规模,增强了全市工业经济的整体发展实力。康乐县重点支持的康美牛业已发展成为集肉牛育肥、饲草料加工、屠宰分割加工冷藏与生产和餐饮等为一体的现代畜牧龙头企业,形成了以康乐为中心,辐射到临夏州、兰州、定西、陇南、甘南、天水等地区的甘肃中部肉牛育肥加工产业带,为带动和促进现代农牧业发展,繁荣地方经济做出了贡献;永靖县引导企业经营者探索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依法建立健全股东会、董事会,规范企业内部运作,企业把握市场商机、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的水平不断提升。
(五)政府职能不断转变,发展环境得到优化。企业要发展,政策环境是关键。州委州政府积极创新发展思路,创造发展环境,制定了一系列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围绕企业发展的需求,逐步建立完善了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各县(市)也相继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和办法措施,及时解决中小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如东乡、永靖、临夏县、积石山县等县(市)以“你发财、我发展”为目的,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从政策层面和税收、土地划拨、登记注册、管理服务等方面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发展条件,营造了良好的投资、建设、干事创业的社会氛围;和政县确定县级领导每人抓一个重点项目,联系一户中小企业,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具体困难问题,保证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
二、我州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主要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感到,我州中小企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自身先天不足,还存在资金难融、信息难得、人才难求、技术难新、市场难拓等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融资渠道窄,贷款难度大,企业发展缓慢。资金紧张而缺乏必要的融资渠道,是制约我州企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性难题。由于资金短缺,许多企业生产潜能得不到有效发挥,不少企业因缺少资金而痛失市场和发展机遇,生产经营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经过调查,我们了解到企业在贷款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主要有:一是贷款难。由于我州多数企业规模小、信誉低、效益低、缺乏有效抵押资产、财务制度不完善等原因,州内各商业银行对企业发放贷款持谨慎严格的态度,企业难以从商业银行得到及时的资金支持。二是抵押物少。按照现行政策,企业贷款主要以抵押担保贷款为主,而大多数企业土地是以租代征,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从银行贷款时不能抵押,缺乏足够的可抵押资产。三是担保难。主要表现为担保机构少、程序多、额度低、期限短。目前我州有资质的投资担保机构只有两家,资本金较少,且大量担保集中在少数重点企业,多数企业很难得到担保贷款。资金补充机制的缺乏,使“融资难”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最大的难题。
(二)企业规模小,产业层次低,产业链条短。我州企业总体上呈现出数量多、规模小、效益低、综合实力弱、产业结构不合理、关联度不强的特点。据统计,三上企业仅有159户,占全州中小企业的8.4%。许多企业起步于家族作坊,管理粗放落后,再加上所在区域范围小,文化和技术支撑后续乏力,致使企业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技术改造进步迟缓,难以有效地聚集资金和人才,难以形成产业链条,难以对地方经济形成强大的带动力。绝大部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装备水平低,粗加工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一般产品多、名优产品少;低附加值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的“三多三少”现象普遍存在。
(三)创新能力弱,管理水平低,发展壮大意识不强。多数企业还没有建立技术改造创新机制,产品研发滞后,工艺落后,升级换代慢,技术含量低;有的企业产品繁杂,没有做少做精,缺少主打产品;有些企业仍然沿袭着“家族式”管理,仍处于人员封闭、财产封闭、经济运行状况封闭的“三封闭”管理状态。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专业人才匮乏,特别是技术创新人才、现代企业管理人才、市场营销人才严重不足;二是管理水平低。部分企业是从个体户逐步发展起来的,没有能力实现专业化管理,管理水平低,管理方式家族化、简单化、集权化,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三是发展壮大意识不强。缺乏有市场经济意识、懂专业技术、善经营管理、具有发展眼光和抱负的企业家队伍。有的原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改制后,受各种制约因素影响,企业的经营理念比较陈旧,小富即安思想比较普遍,缺乏做大做强的开拓创业意识。
(四)政府服务还不到位,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一是优惠政策落不实。虽然从中央到地方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但在具体操作中,许多优惠政策 “搁浅”,特别是招商引资的有关优惠政策,没有落实到位;二是全州企业发展布局规划滞后,没有统一的区域性布局,有些企业特别是乳制品加工企业重复建设,导致原材料供应不足,市场竞争加剧,企业效益下滑;三是随着国家土地政策的日趋严格,企业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兴办企业、原有企业扩大规模和招商引资的难度不断加大;四是在招商时签约的“三通一平”或“七通一平”等承诺没有及时兑现,企业生产受到较大掣肘。
三、对加快我州中小企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着力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州县(市)人民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甘肃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等法律法规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临夏州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提高加快发展中小企业的认识,把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着力破除发展障碍,以更新的观念、更实的作风、更优惠的政策和更宽松的环境,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软硬投资环境。
(二)开展“招商引资突破年”活动,着力形成支撑转型跨越的优势产业。充分认识产业优势在支撑转型跨越发展中的极端重要性,以开展“招商引资突破年”为载体,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着力破解招商引资难题,坚持全员动员、领导挂帅、专业跟进、专项服务的原则,按照发挥特色优势、强化产业支撑和做大经济总量、提升经济效益的要求,做到自主培育企业和招商引资相互促进,改善基础条件同培育壮大产业同步推进,加快形成转型跨越新的增长点;着力打好藏区市场、民族特色、服务兰州和“两个共同”示范区四张牌,努力打造若干个引领未来和支撑跨越的主导产业,切实做到新型产业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富民产业铺天盖地,在总量上争取更大,在结构上实现更优,在质量上做到更好,努力形成相互配套的产业链和相互协作的企业群。
(三)坚持多措并举,着力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难题。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和财政支持的具体政策措施,强化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三方协调沟通机制,切实搞好银企对接活动,多渠道引导信贷资金投放,进一步扩大信贷总量。一是通过要政策、争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支持临夏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二是各金融部门要积极向上级行反映民族地区企业发展面临的特殊困难,不断降低贷款门槛、简化贷款程序、增加贷款总量,解决企业资金不足问题;三是州县(市)多方筹资,建立中小企业贷款信用担保机构,力争今明两年每个县(市)至少建成一户信用担保公司,形成以政府为主导,政府、企业、担保机构三方共同分担风险的信用担保体系和信用担保风险补偿机制;四是通过激活民间资本,鼓励和支持企业、个人以独资和合资形式,设立商业性投资担保公司、村镇银行、园区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融资机构,市场化运作,自负盈亏,促使民间借贷合法化、规范化。创造条件,成立商会等民间组织,支持开展股权融资、项目融资、债券融资,做好发行和认购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工作;五是设立州长金融奖,对金融机构贷款数量多、对临夏经济发展支持大的银行和个人给予奖励。
(四)坚持抓重扶小,着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围绕“十二五”规划的“六大产业”,重点培育龙头企业企业发展壮大。一是做强清真食品加工企业,尽快建成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清真食品加工基地;二是做大皮革企业,积极打造皮革加工集中生产区;三是借助振兴装备制造业良机,打造机械零部件加工产业集中区;四是提升民族用品生产加工企业能力,力争建成全省民族特需用品生产加工基地和交易中心;五是培育壮大砖雕、木雕等特色产业,促使其由手工作坊向工业化生产转型;六是加快发展建材加工企业,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增加产量。同时,按照“育产业”的工作思路,重点培育一批产品竞争力强、市场前景好的小微企业,通过政策、资金扶持,形成铺天盖地的富民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要把园区作为产业聚集的重要平台,进一步创新园区建设和招商方式,通过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办法,加大扶持力度,完善园区管理机制、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功能,增强园区的聚集效应和承载能力。
要建立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培训制度,对企业经营者进行较高层次、较为系统的培训,促使他们转变思想观念,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发展需求的管理模式,努力建设一支有理想、有抱负,会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队伍。
(五)强化政府服务,着力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紧紧围绕企业发展需求,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信守招商承诺,从土地、财税、行政性收费、管理等方面,积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要研究制定具体的措施办法,把国家和省上制定出台的有关支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财税等优惠政策真正落到实处;要延伸“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开展“联企解难”活动,州县(市)领导每人联系一户企业,实实在在地帮助企业解决在生产经营方面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以上报告,请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