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30日在州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上
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马成功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2012年常委会工作要点安排,7月31日至8月2日,由我和旭林州长带领州人大、州政府办公室、州人大农业委、州扶贫办、州妇联、州农业局、州发改委、州财政局、州交通局、州畜牧局、州水电局、州能源办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调研组,先后深入广河县、东乡县和和政县对全州扶贫开发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其余县(市)报送了书面材料。调研组通过实地察看和听取现场汇报等形式详细了解了近几年在扶贫开发中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的成效
自2001年国家实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以来,州人民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上一系列扶贫开发工作决策和部署,紧紧围绕实现稳定解决温饱的工作目标,坚持开发式扶贫工作方针,全力加快扶贫攻坚步伐,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是2009年以来,州人民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 “强基础、抓教育、兴商贸、育产业、保民生、促和谐”的发展思路,突出扶贫开发统揽“三农”工作,树立“大扶贫”思想,组织实施了大规模的扶贫开发,扶贫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2009年-2011年全州共争取到扶贫资金5.5253亿元,有效解决了农村贫困群众关注关心的吃水难、行路难、就医难、住房难、上学难等突出问题,告别了大面积绝对贫困,极大地缓解了贫困问题,全州贫困群众正在从基本解决温饱向稳定解决温饱的目标迈进;通过三年的开发式扶贫,1196元扶贫标准下贫困人口由2008年的60.22万人减少到2011年的39.25万人,贫困面由34.6%下降到22.7%,下降了11.9个百分点;粮食总产量从2008年的52.54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64.35万吨,增长22.48%;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8年的1847元增加到2011年的2693元,年均净增282元。
二、所做的主要工作
州人民政府政府始终按照国家和省上的总体要求,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工作措施、加大投入力度,有力地促进了扶贫开发工作各项任务的落实。
(一) 以产业扶贫为载体,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农民增收
渠道得到了拓宽
全州以增收减贫为目标,坚持走扶贫开发与特色产业相结合的路子,在符合州情实际、符合群众增收路径的特色农业、畜牧养殖、劳务输转等方面狠下工夫,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一是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技术。通过层层建立责任制、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技术指导等措施,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技术,2012年全州完成旱作农业技术推广面积128万亩,基本实现了适宜地区全覆盖,预计今年增产1.2亿公斤,尤其是广河县把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作为改善群众生活、增加农民收入的重点来推广,近三年投入扶贫资金1150万元,其中,今年投入扶贫资金500万元,推广面积35.5万亩,实现了适宜种植区全覆盖,全膜玉米平均亩产在830公斤以上,2011年仅玉米一项全县增产11.8万吨,总增效益2.3亿元,人均增收850元。二是重点发展草食畜牧业。利用旱作农业技术大面积推广带来的丰富玉米秸秆资源,坚持千家万户养殖与规模养殖并重,通过项目带动、政府贴息、妇女小额信贷等多种方式,努力加大对畜牧业的资金投入,不断扩大畜牧养殖规模,通过产业扶贫,重点扶持了康乐县肉牛产业、东乡县百万只羊产业、临夏县大夏河流域暖棚养羊、广河县联户养殖小区等畜牧产业的培育发展。至目前,全州累计建成规模养殖小区(场)1288个,发展规模养殖户3.15万户,全州牛、羊饲养量分别达到37.47万头和211.2万只,农民人均牧业收入达406元,畜牧业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近1/3。三是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各级政府坚持以劳务培训为龙头,以开拓市场为基础,以能人带动为重点,强化劳务输转服务管理工作,千方百计扩大劳务输转规模。2011年全州共输转劳动力48.63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37亿元,劳务收入已占到农民纯收入的40%。从2009年开始创新实施了转移就业工程,通过政府予以资助,动员和组织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和初高中“两后生”到沿海地区职业技术学校进行培训,实现异地就业,目前已累计转移11024人。
(二)以项目扶贫为抓手,加强资金整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我州积极开展以整村推进为重点的资金整合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各类扶贫资金的规模效应,2011年,组织实施完成86个整村推进、8个整乡推进、4个连片开发等重点扶贫项目,共整合各类涉农资金5.57亿元;2009年-2011年以来,共计新建人饮工程82处,改造村社道路992公里,完成贫困户危房改造5815户、1.74万间,改造圈舍19603座,维修学校52所,建文化卫生设施139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2012年,已全面实施89个整村推进项目、8个整乡推进项目、3个国家级和省级连片开发试点县项目的建设任务,其中,整村推进项目已整合相关部门安排的涉农资金4.28亿元,目前已落实到位部门整合资金2.8336亿元,占计划整合资金的66.19%。通过调研了解到,今年和政县已建成牙塘河流域片区开发试点项目,已整合各部门资金3840万元,累计完成投资4340万元,通过连片开发项目的实施,该县的第一个循环经济农业示范区初步形成,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地改善,使该流域成了生产发展型新农村示范样板。东乡县毛沟流域整体推进连片开发项目规划涉及农村基础设施、特色产业开发、社会公益事业、科技扶贫四大类20个子项目,总投资2.64亿元,整合部门资金2.59亿元,该项目建成后,将彻底改善该区域3个乡5个村6860人的生产生活条件,为该区域农民脱贫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以行业扶贫为亮点,加大民生保障力度,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
一是加强了社会保障工作。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覆盖全州、养老保险覆盖8县(市),城乡低保制度全面建立,全州农村低保人数达到43.2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25%。二是加快了教育事业发展。全面实行了城乡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全州整体实现了“两基”目标,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5.3年,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4.6%。三是加强了卫生工作。全州新农合参合农民达到162.9万人、参合率98.2%,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全州所有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部分县医院实行了国家基本药品零差率销售。四是加大了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力度。全州累计共为21386名妇女发放贷款7.71亿元,间接带动4万多名妇女创业就业。
(四)以社会扶贫为突破,不断创新模式,扶贫开发工作有了新举措
一是社会帮扶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2009年-2011年,5个中央国家机关、34个省直部门、944个州县(市)部门在全州开展社会帮扶工作,三年累计捐助我州的各类帮扶资金达8011.7万元,其中,2011年各级帮扶单位捐助资金达到3291.42万元,国务院扶贫办确定厦门市对口帮扶我州,成功签订了《厦门市对口帮扶临夏州开展东西协作工作协议》,当年援助800万元建设了积石山县“鹭岛幼儿园”,目前,以劳务输转、产业帮扶、干部交流为重点的帮扶工作正在顺利开展,社会帮扶为我州的扶贫开发工作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二是“双联”工作取得了实质进展。按照省上的统一安排,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双联”行动的各项工作任务得到较好落实,目前由双向对接转向实质联结、由全面推开转入向纵深推进的新阶段,截至目前,省州县乡单位共为联村联户对象捐助物资价值达2111万元,组织劳务输转42045人,实施危旧房改造15831间,“双联”行动的实施,使老百姓得到了实惠,初步改善了联系村和联系户的贫困面貌,有效促进了扶贫开发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存在的问题
尽管州人民政府在扶贫开发工作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自然条件差、经济总量小、地方财力弱、人均水平低,历史欠账大、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基本州情继续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因此,我州扶贫开发工作总体上任务较为繁重。
(一) 整体脱贫能力较弱
我州自然灾害频繁,南涝北旱,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完全摆脱,尤其是在一些自然条件严酷、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信息不畅、经济文化落后的边远山区,因灾、因病、因学返贫的问题仍十分突出;加之州、县财政十分困难,财政自给率仅低,县贫民穷的状况没有彻底改变,重点贫困地区底子薄、条件差,自我发展能力弱,农民普遍较为贫困;按照国家2300元的扶贫标准,去年年底,省上监测下达给我州贫困人口90.02万人,根据这个标准,我州的贫困面还很大,扶贫开发工作任务还很重。
(二)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我州重点贫困村多数集中在条件差的边远山区,现有的基础设施条件简陋、历史欠账大,待定项目多,群众自我积累十分有限,随着扶贫开发的不断深入,工作成本加大,扶贫任务日益繁重;由于国家和省上安排的专项资金有限,加之州县财政普遍困难,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足,资金筹措困难,如整村推进项目,建设内容多,资金有限,投资与建设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
(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我州相当一部分贫困地区由于教育、卫生、文化等基础设施薄弱,人才短缺,观念陈旧,突出的问题是辍学率偏高,巩固提高“两基”成果任务繁重,中等职业教育在一些县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许多“两后生”未得到及时培训,缺少一技之长,教育质量不高,高考升学率低;乡村卫技人员数量少,技术水平低,服务能力弱,很难满足群众基本医疗的需求;大部分乡村文化设施缺乏,人居环境脏乱差现象较为普遍,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建设任务十分繁重;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成为制约开发式扶贫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几点建议
一是积极推进产业扶贫,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州人民政府要继续抓好扶贫开发工作,进一步把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优势产业作为提升经济实力、增强发展后劲、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和关键举措来抓,继续下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技术,继续培育壮大畜牧养殖、洋芋、双低杂交油菜、花椒、啤特果经济林、设施蔬菜、中药材六大扶贫产业,继续打好劳务经济这一张名片,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按照龙头带基地、基地促发展的模式,继续扶持培育一批像华安生物、康美牛业、“88”啤特果、刘家峡果制品、进军药业、开泰现代农业、雪峰马铃薯制品、莲花湖等规模大、技术先进、品牌优势明显、带动力强的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提高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使这类企业真正成为能带动一方群众增收致富的区域性主导产业。
二是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多渠道解决扶贫资金。州人民政府要继续加大项目争取力度,着力协调整合国家和省上对贫困乡村的资金投入,按照规划加快扶贫开发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确保资源分配向贫困乡村、贫困人口倾斜;建立财政扶贫资金稳步增长机制,深化扶贫贴息贷款管理体制改革,加大金融扶贫工作力度;激活和利用好信贷资金和民间资金,拓宽扶贫资金投入渠道。
三是更加注重以提高人口素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事业发展。州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打好教育扶贫攻坚战,巩固提高“两基”成果,进一步搞好劳动力技能培训和“两后生”转移就业工作,把农民的脱贫致富奔小康与促进人口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鼓励农民进城发展,提高城镇化率,实现脱贫致富和全面小康;做好扶贫开发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衔接,切实落实好农村低保、医保、养老保险等惠民政策和灾害救助等工作,同时做好各类地质灾害的预防工作。